就在一个月前,我在香港的百老汇买了一台港版的Moto X白竹版,当时它的售价是港币4998元,约合人民币4000元。而1月26日摩托罗拉回归中国内地市场的首场发布会上,行货白竹的价格只要3699元。
联想带回了摩托罗拉,除了品牌之外,还有相对亲民的价格。这样的优势不单单体现在高端产品上,主打入门级的Moto G,这款在美国裸机定价179.99美元,算上费率折算下来和行货1299元的价格相差无几。
对入入门级智能手机市场来说,Moto G无疑是不可忽视的一款产品。摩托罗拉在国内十几年积累起来的品牌影响力加上出色的做工以及相对开放的二次系统环境,这些都使得Moto G在内地市场有着一群潜在的消费者。
而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行货版的Moto G也在聪明的做出了一些积极的改变。
免费的换壳午餐
凭借跳动的色彩和廉价的售价,Moto G在北美市场火了一把,如今它被原封不动的拿到了国内市场。尽管没有了像Moto X那样将材料玩弄的淋漓尽致的成本,但多达8种的彩色后壳以及7种不同色彩的皮套都摆在你面前的时候,我打赌你会眼花缭乱一会的。
为了适应国内的市场,摩托罗拉将Moto G带入中国之后做了一个决定,标配的黑白双色机身中,每一款都附赠两个彩色的后壳,黑色版附赠蓝色和绿色后盖,而我拿到的白色版附赠的是黄色和粉色的后盖。如果按照美国官网上一个后盖15美刀的价格来算,赠品也算价值不菲了。
Moto G采用了和Moto X几乎完全一样的设计思路,在这个所有手机厂商都在努力将产品做薄做轻的年代,这哥俩却依旧保持着9.9和11毫米的身材,想想也是挺有意思的。不过Moto G背后弧形的后盖设计让手机本身的握感相当舒服。
Moto G和Moto X最大的区别来自于材质,你很难要求一款1299元定价的手机一定要采用什么金属+皮革质地。不过话说回来,Moto G上使用的聚碳酸酯手感相当好,如果说诺基亚曾经是聚碳酸酯的代名词,那么如今我手中的这部Moto G完全可以何其媲美。
由于行货改变了电池的容量,因此Moto G的重量要比海外版的重了6克,达到了155克。一款5英寸屏幕的手机有这等的机身重量也算是相当压手了。
前面板上放置了一个前置相机、一个听筒、一个扬声器、一个光线感应器、一个距离感应器。我实在是不理解为什么摩托罗拉的设计师要把光线感应器放在听筒下面,感觉相当的恶趣味。尤其是当你拿到白色的Moto G的时候,总会有种无法直视它的感觉。
相比X,G在前面板上少了三个红外线的传感器,因此在Moto X上出现的Moto Actions和Display功能并没有在G上使用,价格便宜了,但是交互少了。
一点小的瑕疵我不得不在文章里提及,尽管行货的Moto G随机附赠了两个后壳,但是在体验之后我发现,这三个后壳不约而同的都出现了无法盖严的情况,而且每个后盖的缝隙不尽相同,这样的问题出现在了我见到的两部Moto G共六个外壳上,中枪率100%。
尽管我承认摩托罗拉在目前的智能手机中做工算相当不错的了,但是后壳的瑕疵还是带给了我一丝的不悦。
屏幕
行货版的Moto G是摩托罗拉第二代G产品了,相比于第一代的屏幕,第二代产品最显著的区别是将屏幕扩大到了5英寸,但720P级别的分辨率相较前一代没有任何的变化,因此屏幕的像素密度实际上是降低了的,这一代Moto G的ppi只有294。
和X不同,Moto G使用了IPS屏幕,使得这块屏幕的色彩显示效果上更符合人眼的感官需求。尽管成本需要控制,但是在屏幕外的盖板上摩托罗拉还是为G配备了康宁大猩猩三代的玻璃,在这一点上,摩托罗拉对X和G是一视同仁。
G的前面板是平的,不是X那种2.5D的,因此对于贴膜不会造成任何的影响。不过仔细观察后能发现,G的屏幕是下陷在中框内的,现在很多手机为了防止屏幕摔碎估计将屏幕“坐”在手机内,这就使得手指轻轻划过G的边框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划手。
原生系统+本地化软件
摩托罗拉能依靠Moto X和G在北美市场获得成功,除了设计做工之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原生系统。回归中国后,摩托罗拉照搬了软件上的思路,并表示在新的Android版本发布之后,他们能在8天之内更新系统到最新版本。
于是乎在国内Android市场上,摩托罗拉和它的Moto X/G成为了特立独行的存在。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国内上市的行货手机必须阉割掉GMS。即便是号称使用原生系统的摩托罗拉也无法避免这样的尴尬,因此系统内的谷歌服务自然而然的被“本地化”的应用所替代,当然,它们大多数出自联想。
为系统的流畅度点赞,这一点上即便是和Moto X硬件差距很大的Moto G也依旧如此。摩托罗拉完整的保留了Android 5.0的材料设计,这一点让我这样的刷机党表示欣赏。
不过本地化问题依旧是“舶来品”的通病,即便是三星深耕中国市场多年也没有做的很好,更别说刚刚回来的摩托罗拉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Moto G是不能通过数字键盘输入拼音快速关联联系人的,就这一点就给我造成了很大的不适应。
系统的原生程度很高,流畅性出色,但是本地化程度属于没有摸到门道的级别,这就是Moto G软件的现状。摩托罗拉想要真正的回到国内市场,显然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Moto G为中国市场做出的改变除了送外壳、拿掉GMS之外,还让双卡兼容了双4G,双卡对于国内市场的需求是旺盛的,这样的改变会让Moto G在目前的国内市场有更多卖点。
拍照效果一般
和上一代的Moto G相比,新的Moto G将主摄像头提升到了800万像素。尽管使用了原生的系统,但是摩托罗拉还是改变了系统内的一些操作体验,比如拍照。
Moto G的拍照系统采取了一触即拍的设计,一按拍照界面对焦和成像同时完成。这个模式和一般的先对焦再拍照的相机有着明显的区别,初期上手的时候非常难以适应。尤其是在弱光条件下,经常会出现没有对上焦照片就拍摄了的情况。
拍照的系统调整隐藏在了屏幕的左侧,需要用手指滑出才能进行更改。像HDR、全景等都可以在这里开启。不过Moto G并没有提供任何拍照功能上的参数调整,比如ISO、快门等都没有出现在手机中,换而言之用Moto G拍照必须靠全自动。
样张方面,800万像素的镜头像素不算低了,应付一般的生活场景绰绰有余。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Moto G的色彩还原度和白平衡都不错,对焦准确度和速度也有保证。
弱光环境下的照片差强人意,噪点控制的不好,尽管照片整体的光纤处理还不错,但是由于噪点以及进光量等问题,使得照片看上去相当“脏”。和Moto X一样,拍照成为了Moto G相对的短板。
Moto还需努力
没有刻意写Moto G的硬件参数,因为确实有点拿不出手,骁龙400配1GB RAM,这要是放在国产手机中就是699的节奏。不过我还是希望更积极的看待Moto G这款产品,毕竟这算是一位老兵重回全球智能手机竞争最激励的战场,期待还是要有的。
Moto回归,产品保留了在全球市场上的工艺和原生的系统理念,这让一部分喜欢Moto品牌的人不再纠结要通过什么渠道购买水货,因为行货已经足够便宜。但另一方面,Moto想要在中国大陆这个市场站稳脚跟,从目前来看是不够的。
看在Moto在G里面附赠了两个彩壳的份上,还是得说两句好话的。Moto G基本上已经把产品的成本压到了相当低的一个程度,外加上送的后壳成本,实际上已经要比美国版的Moto G便宜了。同时双4G的支持以及国人对双卡双待的需求都让这款手机成为了不错的入门级产品,玩腻了华为、小米、联想什么的,弄个Moto G换换手也是不错的选择。